贵州各族人民,都有爱鸟传统。苗岭山区的“鸟文化”尤为突出。苗族村民世代相传,人类始祖“姜央”是鸟孵化出来的,因此,鸟也是人类的祖先。这鸟并非一般的鸟,而是一种神鸟,名字叫“鹡宇”。苗族村民分外爱鸟,几乎家家户户吊脚楼的屋檐下都挂有鸟笼。苗族同胞养鸟,重在用以鸣叫。黎明时分,“啾啾”鸟声不绝于耳,与林间野鸟交相对唱,宣告新一天的到来,这是苗寨最为新鲜的时光。传说苗族在从北方迁向南方途中,是鸟给他们送来食物。他们把鸟绣在衣服上以示感恩和思念,这就是苗族“百鸟衣”的由来。
刺绣带裙
苗族村民有“游方”(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习俗,“游方”活动主要是唱歌。无论男女,不会唱歌,无从“游方”。而“游方歌”据说就是雀鸟教授的。因此,每当婴儿一出世,家人便用一种小鸟的羽毛在其嘴唇抹一下,示意吃了鸟儿肉,长大同鸟儿一样善于唱歌。苗族村民认为,雀鸟不仅教人唱歌,还能教人打扮。村民说,之所以有些童帽要缝成“鸟头形”,有些花鞋要绣成“鹰钩鼻”,有些裙边要镶嵌羽毛,都是雀鸟教授的,实为仿生学在服饰文化中的运用。
百鸟衣
苗族村民十分爱鸟,并由爱鸟延伸到爱树。自古以来,苗族村民即有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其中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称号的郎德上寨,迄今森林覆盖率仍在75%以上。
文章摘自“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作者:吴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