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起,鱼一直与人类密切相关,甚至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自殷商末年已有池塘养鱼的说法。但系统的文字记载,最早还是见于春秋时范蠡所写的一本《养鱼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蕴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鱼文化。
从旧石器人类遗址到黄河两岸的新石器人类文化遗址灰坑中都发现了鲤的遗骨,表明我国很早以前就有食鲤的习俗。
《山海经曾名下列记》“三皇五帝传说颛顼人面鱼身......是鱼之化身。”春秋时期,孔子的夫人生下一个男孩,恰巧有人送鲤鱼来,孔子“嘉以为瑞”,于是为儿取名鲤,表字伯鱼(百姓民俗礼仪大全)。由此可见,以鲤鱼为祥瑞的习俗在春秋时期已广为流传。
至2200多年前的汉代,已盛行池塘养鲤,从皇室到地主都经营养鲤业,从自给逐步发展为商品性生产,这为它们带来了财富。
图1(李桔南作品)
《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将鱼与婚姻联系,如有“鱼水合欢”,“如鱼得水”等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