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壁虎断掉尾巴逃生,但是会“金蝉脱壳”的壁虎恐怕没人听说过吧?
这是一种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新物种,拉丁学名为Geckolepis megalepis,意为“非常大的鳞片”,属于壁虎科鳞虎属,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大鳞鳞虎”。这种热带生物与另外四种近亲在受到威胁时会褪掉鳞片,与人们常见的壁虎断尾求生颇为相似。这种新物种最引人注意的是其鳞片的大小和厚度。大鳞鳞虎与骨板类似,会从其皮肤基部一层特殊的细胞上分离而不流血。研究者把这层特殊的皮肤细胞称作“撕裂区”。鳞虎将鳞片脱离之后,只需要几周时间就能长出新的鳞片。
然而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大鳞鳞虎褪去鳞片的时候要它的那些近亲们容易得多。
“在没有弄掉几片鳞片的情况下捉到一只鳞虎,我自己只成功过一次。”该研究的负责人、慕尼黑大学的博士生Mark Scherz说道。
失去鳞片的大鳞鳞虎(G. megalepi)能在几周之内重新长出鳞片。
摄影:FRANK GLAW
撰文:Michelle Z. Donahue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大鳞鳞虎与一种长相类似的近亲物种相混淆。
摄影:NEIL D'CRUZE
“我当时真是太兴奋了!你可以到任何一个藏有这种鳞虎的博物馆里去看,几乎看不到皮肤脱落这么完整的。简直是太出乎意料了!”
错误身份
事实上在19世纪末期的时候,第一批科学家就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了这种奇特鳞虎,当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曾描述过想要在鳞片不破坏严重的情况下抓到这种鳞虎是多么困难。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尝试避免直接接触,选择采用引诱它们进入袋子的方式来捕捉。
Mark Scherz补充说,当大鳞鳞虎失去鳞片时,它可能会去寻找一个湿润的庇护场所。“我猜想的情况是,大鳞鳞虎会在新鳞片长好前一直待在这样的庇护所里,毕竟我从来没有在野外遇到过一只裸露着鲜肉的鳞虎。”
爬虫学者以鳞片的数量和排列特征为主要依据来分辨物种。因此确定大鳞鳞虎这一新物种花了很长的时间,因为它不仅与其近亲长相相似,而且行动非常神秘,还十分善于伪装。
研究人员曾在2004年时于Ankarana国家公园崎岖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中采集到了大鳞鳞虎(G. megalepis)的第一批标本,但是他们却把大鳞鳞虎当成了另外一种形态类似的G. maculata。
2013年,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手段发现,现存或此前存在过的鳞虎属里共有十二个不同的物种。Mark Scherz因此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以免被其外观所迷惑。所以他从骨骼入手,对这些鳞虎的骨骼构造进行了研究。
新发现的大鳞鳞虎头骨的3D影像,让科学家们将其鉴定为新物种。
供图:MARK D. SCHERZ
Mark Scherz与其博士导师Frank Glaw一道对大鳞鳞虎的骨骼进行了显微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
Mark Scherz和同事在骨骼上标记出了若干个细微的差别,如某些脊椎骨和鼻骨形状的差异等等,并据此认定大鳞鳞虎是一个新物种。这一研究成果于2月7日发表在了《PeerJ》期刊上。
家族庞大
尽管他们把大鳞鳞虎纳入了鳞虎家族,但是他们仍然不清楚不同物种的鳞虎是如何进行相互识别。
“我们经常能看到两种不同遗传谱系的鳞虎并排趴在某个地方,但是它们究竟是如何区分彼此的,我们却无从得知,既有可能是根据各自的行为判断,又有可能根据信息素,甚至有可能根据鳞片的形状来识别对方,总之我们无法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
科学家称,马达加斯加森林正面临着被毁的危机,这片森林是鳞虎赖以生存的家园,而目前森林危机已经给该物种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摄影:NEIL D'CRUZE
尽管大鳞鳞虎生活的喀斯特地貌目前是保护区,但是附近的蓝宝石开采作业、人为的山火、肆意放牧的牲畜,以及其自身分布范围较小等因素都威胁着它们的生存。
Mark Scherz因此建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该物种列为“近危”。世界动物保护协会负责野生动物研究和政策建议的Neil D’Cruze指出,马达加斯加生活着350多种陆生爬行动物,其中90%都是只存在于这一地区的本地物种,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
他说:“目前亟需进行更多的基线调查,以便了解并保护这片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里的爬行动物。”
(译者:Mike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