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首 页 无脊椎类 鱼 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 类 哺乳类 视 频 动物明星 动物文化 成语谚语 动物保护 科学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鱼类 > 中国特有的鱼

黄唇鱼
发布于2017/03/21  

  黄唇鱼,属硬骨鱼纲鲈形同石首鱼科,闽粤人称金钱鮸、金钱猛鱼,又名(鱼高)。黄唇鱼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栖息于河口及其附近沿岸, 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北部。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和虾、蟹等大型甲壳类为食,幼鱼则以虾类为食。
  黄唇鱼是中国的特有鱼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 未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
  外形特征
  黄唇鱼成年后体长一至一点五米,重十五至三十公斤。最大可达五十余公斤。体背侧棕灰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色。胸鳍基部腋下有一个黑斑,背鳍鳍棘和鳍条部边缘黑色,尾鳍灰黑色,腹鳍和臀鳍浅色
  黄唇鱼是中国的特有鱼种,体长、侧扁,尾柄细长、吻突出,头部被圆鳞、体被银元般栉鳞,体背侧棕灰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胸鳍腋下有一黑斑;眼似铜铃,上侧位;口端位,斜裂;牙细小,上额外行牙和下额内行牙扩大;背鳍连续;臀鳍第二鳍棘粗长,尾鳍楔形。为名贵珍稀鱼类。
  黄唇鱼体型呈长的纺锤型,背部隆起,腹部从胸鳍至肛门较平直,臀鳍至尾柄急速向上收窄;鱼头背部呈八字型,中等大,侧扁;吻稍尖,吻长大于眼径,眼径大于眼间距;口前位,口裂从吻端向下侧倾斜,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有齿,尖细;体长为体高的3.4倍,为头长的4倍,为尾柄长的3.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4倍;头长为眼径的5.75倍,为眼间距的7.2倍,为吻长的3.8倍,为口裂长的2.9倍。
  鳍式:背鳍VII,I-24,胸鳍15,腹鳍I-5,臀鳍II-7,尾鳍18。背鳍起点在体长的三分之一处,第三棘最长,为头长的52%;胸鳍尖长;腹鳍胸位,在胸鳍的下方,第一鳍条延伸突出,呈线状;尾鳍呈标枪头状。
  鳞片形状:椭圆型0.8:1.0,细栉鳞,头、躯干、尾部都被鳞。
  侧线鳞:侧线完整,前半部呈向上的弧型,后半部较平直,至尾柄末端为62个,尾鳍处另有18个不明显的侧线鳞,直至尾鳍末端。
  头至肛门为体长的60%,鳃瓢4,鳃耙11。胃呈T字型,长为眼径的4倍,宽为眼径的2倍。肠长为体长的63%,较粗大,有两次盘弯。膘中等大,一室,膘重为体重的1.78%,膘的前端有两条气管,直通至头部的耳石处。
  黄唇鱼体背棕黄色,腹侧灰黄色,各鳍色素较深,呈灰黑色。胸鳍腋下有一园型黑斑。
  品种分类
  按鱼体外型区分,黄唇鱼有两种:
  一种头钝,叫大鸥,又称排口或大头黄唇鱼,栖息在10米以上的深水处,纯海水区域较多;
  另一种头较尖,叫白花,又称尖头白花,常栖息于咸淡水河口海域的中上层。东莞海域两种黄唇鱼都有,大头黄唇鱼较少见,尖头白花较多。
  栖息环境
  黄唇鱼生活在海、淡水交汇的河口海域,盐度在0.5-18‰之间,有时溯饵,可直至河口淡水处;喜居水深、有鱼礁、水流较缓的海域;黄唇鱼在水清时集群,水浊时分散。
  生活习性
  黄唇鱼以鱼、虾为食,东莞海域的黄唇鱼,12-5月吃虾为主,6-8月吃弹涂鱼为主,9-11月吃鲻鱼为主。在农历23-26日最低潮、平流水、吹东风时,黄唇鱼苗便会成群浮上水面;当开始涨潮、水流动、不是吹东风时,黄唇鱼苗便散群下沉。
  黄唇鱼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栖息于河口及其附近沿岸,一般体长为1~1.5米,大者可达50公斤以上。该鱼以虾、蟹等甲壳类及小鱼为食。喜逆流浑水,厌强光;3~6月向沿岸洄游,产卵繁殖。在此期间,由于其鳔内空气振动在水下传出媚媚动听的声响,时强时弱,且有音乐之旋律,100米周围海区可闻其声。以往,温州洞头、南、北麂渔场及瓯江河口段也时有捕捞。
  分布范围
  黄唇鱼只见于太平洋西北部的福建、上海、浙江、香港和澳门沿岸,亦有记录于台湾海峡。有可疑的发现报告于越南一方的北部湾。
  在香港,黄唇鱼主要栖息在南面水域,如青山一带水域、索罟湾和蒲台岛等。发现报告主要于河口,可见于半咸淡水和海洋。

 

 

 分享:


 相关推荐
三叶虫是最早称霸地球的动物
而寒武纪最多的动物就是三叶虫,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60三叶虫的生活方式有漂浮在海水表层的,有游泳于不同深度海水中的,也有底栖爬行于海底的。为什么象三叶虫这类较高级的无脊椎动物,因此,三叶虫化石不但可以约...
 
 
?
娃娃鱼的现状以及保护价值
?
虽然大象不用护照也能跨国,但生命也因此受到更多威胁
?
首届半个地球日 | 让我们为停止物种灭绝而努力
?
国务院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
?
2017年青海省 “爱鸟周”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
外来生物入侵加剧物种取代
?
云豹:走私界的新宠?
?
文化部:严查摧残表演者健康虐待动物等表演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沿革
?
动物与气候变化的纠葛

 
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动物学会 承办: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自然博物馆
京ICP备10006078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8401

用微信扫一扫

数字科普微信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