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首 页 无脊椎类 鱼 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 类 哺乳类 视 频 动物明星 动物文化 成语谚语 动物保护 科学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爬行类 > 爬行类每周一星

三线闭壳龟
发布于2017/05/11  

  三线闭壳龟
  【概述】
  "三线闭壳龟"背甲红棕色,有3条黑色纵纹,中央1条较长(幼体无),前后缘光滑不呈锯齿状。腹甲黑色,边缘为黄色,背腹甲间、胸盾与腹盾间均借韧带相连,龟壳可完全闭合。又称金钱龟、金头龟、红边龟、红肚龟、断板龟、川字背龟、三线闭壳金钱龟、三线龟、闭壳龟。此龟已被我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级别】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极危 生效年代: 1996
  【学科分类】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龟鳖目--龟科--闭壳龟属
  【外形特征】
  头较细长,头背部蜡黄,顶部光滑无鳞, 吻钝,上椽略勾曲,喉部颈部浅橘红色,头侧眼后有棱形褐斑块。背甲红棕色,有3条黑色纵纹,中央1条较长(幼体无),前后缘光滑不呈锯齿状。腹甲黑色,边缘为黄色,背腹甲间、胸盾与腹盾间均借韧带相连,龟壳可完全闭合。腋窝、四肢、尾部的皮肤呈橘红色,指、趾间有蹼。
  雌性的龟背甲较宽,尾细且短,尾基部细,肛孔距腹甲后缘较近,腹甲的2块肛盾形成的缺刻较浅。雄性的龟背甲较窄,尾租且长,尾基部粗,泄殖腔孔距腹甲后缘较远,腹甲的2块肛盾形成的缺刻较深。
  【生活习性】
  在自然界中,三线闭壳龟栖息于山区溪水地带。喜阳光充足、环境安静、水质清净的地方。它们常在溪边灌木丛中挖洞做窝,白天在洞中,傍晚、夜晚出洞活动较多。三线闭壳龟有群居的习性。
  龟的性成熟年龄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别。野生的雌性龟,性成熟年龄为6~7龄,体重1250~1500克;雄性龟性成熟年龄为4~5龄,体重700~1000克。
  【冬眠】
  龟是变温动物,它们的活动完全依赖环境温度的高低,当环境温度达23~28℃时,龟活动频繁,四处游荡。在10℃以下时,龟进入冬眠。12℃以上时龟又苏醒。一年中,4~10月为活动期,11月至翌年4月上旬为冬眠期,南方地区的冬眠时间较短,一般为12月至翌年2月。
  【食性】
  三线闭壳龟属于杂食性。在自然界中主要捕食水中的螺、鱼、虾、蝌蚪等水生昆虫,同时也食幼鼠,幼蛙、金龟子、蜗牛及蝇蛆,有时也吃南瓜、香蕉及植物嫩茎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蚯蚓、瘦肉、小鱼及混合饲料。
  【栖息环境】
  国内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福建以及广东省的深山溪涧等地方,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
  【繁殖方式】
  每年的秋季和春季,气温在20~28℃,水温在16~25℃之间,三线闭壳龟进行交配。在交配季节,由于龟类缺少发声器,雄、雌性龟各自分泌一种特殊的气味,互相招引对方。发情期,雄性先行熄戏追逐雌性龟,并围绕雌性龟打转,用头部触动雌龟的头部、肩部,有的雄龟咬住雌龟的头颈,雌龟则将壳闭合,有时2只雄龟共同追逐1只雌龟,发生雄龟之间角斗,败者逃离。
  开始时,雌龟对雄龟的举止并不感兴趣,也不予理睬,但时间一长,雌龟也能接受雄龟。当雌龟原地不动时,说明雌龟已接受雄龟。雄龟爬到雌龟的背上,用前肢、后肢分别钩住雌龟的背甲前缘、后缘,交接器插入雌龟的泄碴腔孔内进行交配,持续时间长达3~5分钟。交配时多在水中进行,且在浅水地带。
  三线闭壳龟的产卵季节为每年的5~9月,气温达25~5℃,也有冬季产卵的现象,但均末受精。性成熟的雌龟,卵巢内终年都有大小不等的卵教存在。在产卵季节,龟一年产卵一批,少数个体大的龟院产2次卵。龟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上岸后选择沙质松软的地方,先挖窝后产卵,初产卵的龟每窝产卵1~2枚,一般产卵数量为5~7技。卵呈白色,长糟圆形。卵长径40~55毫米,短径24~33毫米,卵重18~35克。

 

 

 分享:


 相关推荐
科学给你答案 红松鼠和灰松鼠谁更聪明?
树松鼠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而且它们非常擅于寻找食物,在任何地方都能有所收获,李大学(Lee有91%的灰松鼠完成了较为复杂的题目,而完成这项挑战的红松鼠只有68%。灰松鼠们用简短、反复的尝试来解决问题,...
 
 
?
“爱鸟周”简介
?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年轻游客期待对动物更加友好的旅行
?
发现落单雏鸟 不干扰好过盲目救护
?
同时遛近千只狗,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南非野生鲍鱼所剩无几,偷猎组织又出新招
?
娃娃鱼的现状以及保护价值
?
虽然大象不用护照也能跨国,但生命也因此受到更多威胁
?
首届半个地球日 | 让我们为停止物种灭绝而努力
?
被看轻了的雪豹乐土
?
国务院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

 
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动物学会 承办: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自然博物馆
京ICP备10006078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8401

用微信扫一扫

数字科普微信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