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鮟鱇(ānkāng),俗称结巴(jiébā)鱼、哈蟆鱼、海哈蟆、鹅鱼、老头鱼、琵琶鱼等,一般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深海水域。有4属约25种。
鮟鱇头部上方有个肉状突出,形似小灯笼,是由鮟鱇鱼的第一背鳍逐渐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灯笼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在灯笼内具有腺细胞,能够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作用进行缓慢的化学氧化而发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鱼都有趋光性,于是小灯笼就成了鮟鱇鱼引诱食物的利器。
【学科分类】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鮟鱇目--鮟鱇科
【外形特征】
鮟鱇鱼的体前半部平扁呈圆盘形,尾部柱形,一般体长40~60厘米、体重300~800克,身躯向后细尖成柱形,两只眼睛生在头顶上,一张血盆大口长得象身体一样宽,嘴巴边缘长着一排尖端向内的利齿;腹鳍长在喉头,体侧的胸鳍有一个臂,大嘴巴里长着两排坚硬的牙齿,鮟鱇鱼利用头顶上的鳍刺作为诱饵。
头特别大而平扁,口宽大,口内有黑白斑纹,下颌有可倒伏的尖牙1~2行。体柔软、无鳞,背面褐色,腹面灰白色。头及全身边缘有许多皮质突起。背鳍前部有6根相互分离的鳍棘,第一棘位于吻背面且顶端有皮质穗;胸鳍宽大在身体两侧成臂状;臀鳍有8~11根鳍条。各鳍均为深褐色。
鮟鱇鱼有两个背鳍,第一背鳍与一般鱼不同,由5~6根独立分离的鳍棘组成(6根是黄鮟鱇,5根是黑鮟鱇)。前两根位于吻背部。其顶端有皮质穗。第2背鳍与臂鳍均位于尾部。胸鳍很宽,侧位,圆形,基部成臂状,有利助身体滑行。腹鳍短小,喉位。尾鳍圆截形。体裸露无鳞,在头体上方及体侧边缘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质突起。
【生活习性】
在深海中不大能遇到猎物,以较自己大的食物都尽量吞下。锐利的牙齿是向内边的,一旦捕到猎物,就不会让它逃脱。鮟鱇鱼不大游动,捕食机会少,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它的背鳍发生了变化:第一个背鳍逐渐向头部延伸,背鳍的前三枚鳍棘在头顶前方分离呈丝太,其末端有一根发光的皮瓣。当小鱼在闪光点附近游动时,鮟鱇鱼就摇动它的钓具,引鱼上钩,送入口内。
鮟鱇一般静伏于海底或缓慢活动,生长在黑暗的大海深处,
除适时变色适应环境外,其生存绝招还在于身上的斑点、条纹和饰穗,俨然一副红海藻的模样,尤其那种身披饰穗的鮟鱇鱼,更擅长潜伏捕食和逃避天敌追杀。生物学上把这个小灯笼称为拟饵。
小灯笼是由鮟鱇鱼的第一背鳍逐渐向上延伸形成的。前段好象钓竿一样,末端膨大形成“诱饵”。小灯笼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在灯笼内具有腺细胞,能够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作用进行缓慢的化学氧化而发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鱼都有趋光性,于是小灯笼就成了鮟鱇鱼引诱食物的有利武器。
闪烁的灯笼不仅可以引来小鱼,还可能吸引来敌人。当遇到一些凶猛的鱼类时,鮟鱇鱼会迅速的把自己的小灯笼塞回嘴里去,胸鳍很发达,可以像脚一样在海底移动,顿时海洋中一片黑暗,鮟鱇鱼趁着黑暗转身就逃。本身冲着鮟鱇鱼来的大鱼,在黑暗中也无所适丛,只得悻悻离去。不是所有的鮟鱇鱼都有这个小钓竿,雄鮟鱇就没有。一般雌鮟鱇体形较大,而雄鮟鱇却相反,只有它的六分之一大。
【食性】
鮟鱇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或幼鱼为食,也吃各种无脊椎动物和海鸟。鮟鱇鱼的胃口很大,它的胃中常充满着鲨鱼等大型鱼类的骸骨。强生氏鮟鱇的胃能鼓得大大的,所以大猎物也能吞下。
肉食性,以头顶上的鳍刺作为诱饵,背鳍最前面的刺伸长像钓竿的样子,前端有皮肤皱褶伸出去,看起来很像鱼饵。利用此饵状物摇晃,引诱猎物,待猎物接近时,便突然猛咬捕捉,再大口一口吞下去。
【栖息环境】
琵琶鱼是底栖性的鱼类,一般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水域,喜欢砂砾的底质,主要栖息近海砂泥底质海域。为世界性鱼类,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
中国有三种,一种叫黄鮟鱇,另一种是黑鮟鱇,黄鮟鱇分布于黄渤海及东海北部,黑鮟鱇多见于东海和南海。还有一种新发现的叫孙鮟鱇。
【繁殖方式】
雄性鮟鱇生长在黑暗的大海深处,行动缓慢,体型比雌性小得多,又不合群生活,在辽阔的海洋中雄鱼很难找到雌鱼,一旦遇到雌鱼,就咬破雌鱼腹部组织,钻入其皮下,终身相附至死,雄鱼一生的营养也由雌鱼供给。鮟鱇鱼就形成了这种绝无仅有的配偶关系。
所有雌鱼的两侧都长有怪异的肿块。这些肿块是寄生雄性琵琶鱼的遗骸。雄性琵琶鱼体型很小,在长到足以进行交配的时候失去消化系统。为了生存,雄性琵琶鱼必须找到一条雌鱼并寄生在雌鱼的身体上。它们会咬住雌鱼,释放一种酶,溶解皮肤组织,进而与雌鱼结合在一起。
通过这种方式,雄鱼的精液进入雌鱼的体内,同时获取雌鱼的营养。不过,雄鱼很快走向死亡,只留下一团睾丸,随时准备在雌鱼排卵时让卵受精。对于那些没有找到雌鱼的雄鱼,它们会采取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变性为雌鱼,等待雄性出现。
条纹鮟鱇鱼的交尾行为短暂而有趣。雌鱼排泄出若干枚成片凝胶状卵子,用以吸附随海水浮动的雄鱼精子。随后受精卵上浮到水面数天,再沉落海底,直到胎儿孵化出来。另一种鮟鱇鱼交尾后一方呵护受精卵直至它们孵化成鱼。守护的雄鱼或雌鱼利用体态丰满、逗人喜爱的受精卵招引好奇的猎物上钩,一举吞食。
鮟鱇的繁殖季节一般是在春夏两季。雌鱼所产的卵可群集形成长9米、宽3米的凝胶质的片状卵群,这样的卵群可在海面上漂浮直到孵化出幼体。刚孵化的琵琶鱼幼体由一层凝胶质的外膜包裹,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幼鱼不论雌雄都在海水表面发育,以浮游生物为食,所以幼鱼还没有“钓竿”结构。等到发育至一定程度,雄鱼就会选择一条合适的雌鱼,咬破雌鱼腹部的组织并贴附在上面。而雌鱼的组织生长迅速,很快就可包裹住雄鱼。最后,雌鱼带着寄生在自己体内的雄鱼一齐沉入海底,开始它们的“二鱼世界”的底栖生活。